踏入60年代,香港正值高度經濟轉型期。25歲以下的年輕人佔三百萬人口的一半,碼頭上滿是舢板,街上滿是人力車。香港的工廠數目在10年間增長3倍,原本低密度的殖民地風貌,逐漸被現在標誌性的高樓大廈所代替。
在這個急劇變化的環境下,「地產」被視為主要的城市發展範疇,一間小小的化工公司,決定先行購買包括觀塘和荃灣的多塊地皮。轉眼間,工程便進行得如火如荼,在年代結束前,華懋已經完成建設多家工業大廈,並為同時迅速增長的勞動力提供無數安樂窩。
及至70年代,香港人口增長達3分之1,政府展開一系列建設新市鎮的計劃,以可持續發展的建築用地,代替原本的農地。有見及此,華懋把握機會將資金投放於農地,再把沙田、馬鞍山和粉嶺等主要農地,逐漸發展成大規模的住宅區。
在這個急劇變化的環境下,「地產」被視為主要的城市發展範疇,一間小小的化工公司,決定先行購買包括觀塘和荃灣的多塊地皮。轉眼間,工程便進行得如火如荼,在年代結束前,華懋已經完成建設多家工業大廈,並為同時迅速增長的勞動力提供無數安樂窩。
及至70年代,香港人口增長達3分之1,政府展開一系列建設新市鎮的計劃,以可持續發展的建築用地,代替原本的農地。有見及此,華懋把握機會將資金投放於農地,再把沙田、馬鞍山和粉嶺等主要農地,逐漸發展成大規模的住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