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人足迹
香港开埠初期,大量英国人在港营商,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殷切,因而吸引了居于澳门、精通中英双语的葡萄牙人来港工作。1912年,热衷园艺的葡人梭桠雷斯提出在何文田建立「花园城市」,好作定居。
「花园城市」的概念,源自英国城市规划学者侯活于1898年发表的著作《明日的花园城市》。 他提倡在近郊建立可自给自足的卫星市镇,居民除了可受惠于便利的交通网络,亦可享受舒适的居住环境,是糅合城乡优点的模式。
其时,位于九广铁路以东的何文 田地段,即今日亚皆老街与窝打老道之间的地方,是一片未开发的沼泽地,土地辽阔,得到梭桠 雷斯之垂青。他的方案获葡人族群和香港政府采纳,并在1920年代初落成。惟二战结束后,葡人各散东西,该区在50年代起陆续清拆,但原有的街道布局,大致获保留下来。
在不远处的加多利山,是另一座 「花园城市」的所在地,由另一位葡人、曾任中电主席的布力架与嘉道理家族于1931年开发,但其定位与梭桠雷斯的版本不尽相同。该处原为一片渺无人烟的荒地,布力架锐意在区内发展低密 度的豪华府邸,并进行大规模的 绿化工程。这个近一个世纪前的愿景,为社区带来绿意盎然的环境和写意的生活气息,吸引不少国际企业、本地政商界人士和社会名流入住。
街名藏玄机
梭桠雷斯的理念,塑造了何文田的面貌,故被称为「何文田之父」。虽然他牵头的「花园城市」不复再,但在区内仍可找到他的足迹。「花园城市」旧址附近有三条街道,分别以他和妻女的名字命名:梭桠道 (Soares Avenue)、艳马道 (Emma Avenue),以及枣梨雅道 (Julia Avenue)。其中文译名更加入了植物元素,以向梭桠雷斯对园艺的热爱致敬。
此外,梭桠雷斯在开发「花园城市」的初期,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于是他把其中三条主要街道命名为胜利道 (Victory Avenue)、太平道 (Peace Avenue)与自由道 (Liberty Avenue)。
「何文田」名字的由来
在梭桠雷斯的「花园城市」旁边,曾有一条在早于19世纪中后期形成的何文田村,是「何文田」区一名的由来。据说,当时的地主名为陈何文,因而以「何文」的「田」为村落命名;但亦有人说,其时该村由何、文、田 三姓人家共同拥有,因而得名。 何文田村在1920至30年间,因城市发展而消失。
历史与书香
何文田区仍保留不少历史建筑, 形成古雅的氛围,包括被古物古迹办事处列为法定古迹的玛利诺修院学校 (1937年落成);一级历史建筑的中电钟楼 (1940年落成);二级历史建筑的拔萃男书院 (建于1924年)、九龙医院 (建于1925年)和英皇佐治五世学校 (建于1936年);以及三级历史建筑协恩中学(1937年落成) 和邓镜波学校 (1953年落 成)。
相片:拔萃男书院
何文田的校网,不少家长趋之若鹜,由幼儿园至中小学,名校林立。区内亦有两所大专院校,分别是香港都会大学和私立专上学院东华学院(马锦灿纪念大楼)。
相片:玛利诺修院学校
后花园咫尺可及
何文田有不少公共和绿色空间,包括高约106米的红灯山,为九龙南的最高点。在旧启德机场年代,山上的灯塔在晚上发出红灯而得名。这里是不少街坊的晨运 路线,除了可饱览城市景色,还可于何文田上配水库游乐场的大草地休憩。在红灯山不远处的东何文田配水库游乐场,设有缓跑径、健身设施以及草地。
相片:红灯山
当前页0总页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