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人足跡
香港開埠初期,大量英國人在港營商,對翻譯人才的需求殷切,因而吸引了居於澳門、精通中英雙語的葡萄牙人來港工作。1912 年,熱衷園藝的葡人梭椏雷斯提出在何文田建立「花園城市」,好作定居。
「花園城市」的概念,源自英國城市規劃學者侯活於1898年發表的著作《明日的花園城市》。 他提倡在近郊建立可自給自足的衛星市鎮,居民除了可受惠於便利的交通網絡,亦可享受舒適的居住環境,是糅合城鄉優點的模式。
其時,位於九廣鐵路以東的何文田地段,即今日亞皆老街與窩打老道之間的地方,是一片未開發的沼澤地,土地遼闊,得到梭椏雷斯之垂青。他的方案獲葡人族群和香港政府採納,並在1920年代初落成。惟二戰結束後,葡人各散東西,該區在 50 年代起陸續清拆,但原有的街道佈局,大致獲保留下來。
在不遠處的加多利山,是另一座「花園城市」的所在地,由另一位葡人、曾任中電主席的布力架與嘉道理家族於1931年開發,但 其定位與梭椏雷斯的版本不盡相同。該處原為一片杳無人煙的荒地,布力架銳意在區內發展低密度的豪華府邸,並進行大規模的綠化工程。這個近一個世紀前的願景,為小區帶來綠意盎然的環 境和寫意的生活氣息,吸引不少國際企業、本地政商界人士和社會名流入住。
街名藏玄機
梭椏雷斯的理念,塑造了何文田的面貌,故被稱為「何文田之父」。雖然他牽頭的「花園城市」不復再,但在區內仍可找到他的足跡。「花園城市」舊址附近有三條街道,分別以他和妻女的名字命名:梭椏道 (Soares Avenue)、艷馬道 (Emma Avenue),以及棗梨雅道 (Julia Avenue)。其中文譯名更加入了植物元素,以向梭椏雷斯對園藝的熱愛致敬。
此外,梭椏雷斯在開發「花園城市」的初期,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於是他把其中三條主要街道命名為勝利道 (Victory Avenue)、太平道 (Peace Avenue)與自由道 (Liberty Avenue)。
「何文田」名字的由來
在梭椏雷斯的「花園城市」旁邊,曾有一條在早於19世紀中後期形成的何文田村,是「何文田」區一名的由來。據說,當時的地主名為陳何文,因而以「何文」的「田」為村落命名;但亦有人說,其時該村由何、文、田 三姓人家共同擁有,因而得名。 何文田村在1920至30年間,因城市發展而消失。
歷史與書香
何文田區仍保留不少歷史建築,形成古雅的氛圍,包括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法定古蹟的瑪利諾修院學校 (1937年落成);一級歷史建築的中電鐘樓(1940年落成);二級歷史建築的拔萃男書院 (建於1924年)、九龍醫院 (建於1925年) 和英皇佐治五世學校 (建於1936年);以及三級歷史建築協恩中學 (1937年落成) 和鄧鏡波學校 (1953年落成)。
相片:拔萃男書院
何文田的校網,不少家長趨之若鶩,由幼稚園至中小學,名校林立。區內亦有兩所大專院校,分別是香港都會大學和私立專上學院東華學院 (馬錦燦紀念大樓)。
相片:瑪利諾修院學校
後花園咫尺可及
何文田有不少公共和綠色空間,包括高約106米的紅燈山,為九龍南的最高點。在舊啟德機場年代,山上的燈塔在晚上發出紅燈而得名。這裡是不少街坊的晨運 路線,除了可飽覽城市景色,還可於何文田上配水庫遊樂場的大草地休憩。在紅燈山不遠處的東何文田配水庫遊樂場,設有緩跑徑、健身設施以及草地。
相片:紅燈山
當前頁0總頁數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