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季期刊

寫意家居:智慧、綠色、共融社區
安達臣道石礦場發展區正發展為一個兼具共融及環保概念的新社區,再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勢將成為宜居社區典範。 安達臣道石礦場發展區位於飛鵝山腰,顧名思義,該地點前身為石礦場,因其坐擁翠綠景致,地貌獨特,香港規劃署早於2012年便銳意將安達臣道石礦場打造成一個具備住宅、商業及社區用途的綠色宜居社區,同時發展康樂景點,以滿足全港、地區及社區的需要。 一個便利新社區 快將誕生 安達臣道石礦場發展區坐落於飛鵝山山麓高處,山脊線海拔200多米,自1950年代以來,石礦場為香港建築業供應骨料、瀝青、石材和混凝土,直至2016年土地歸還予政府後,這幅佔地約88公頃的土地,一直進行各項基建及社區設施工程,目標是發展成可持續發展的新社區,最高可容納人口約為30,000人。相關工程已於2016年12月展開,預計居民能於2023-24後陸續遷入。 飛鵝山塊寶 交通便捷 安達臣道石礦場發展區位處飛鵝山半山位置,地理位置優越,因地勢較高,從南九龍和港島北都可遠眺其地貌,置身其中,還可享遼闊的九龍半島以至維港風景。該區連接清水灣道,往返九龍東核心商業區交通十分方便,前往有香港後花園之稱的西貢亦十分快捷。 發展區休憩用地佔地約21.5公頃。為促進社區歸屬感和鼓勵社交,政府正興建一個稱為石礦公園的社區公園,佔地約8.5公頃,包括公園核心部分、石礦博物館、綠化長廊、休閒、體育及康樂設施等。其他項目包括位於岩壁的商業設施,例如酒窖、水療及餐飲設施,以促進社區經濟發展。 除了大量綠化空間和設施外,當局還將於附近的將軍澳隧道的收費廣場上興建巴士轉乘站,以滿足社區對公共交通的更大需求。此外,當局亦建議進行一系列周邊的道路改善工程和加設行人設施,以強化安達臣道石礦場發展區的對外交通。 智慧步行社區 安達臣道石礦場發展區的規劃,是以智慧、環保及具抗禦力城市(smart, green and resilient, SGR)作為方針,除了提供智能化設施外,還著重可步行性和可持續性。智能化的社區建設包括:行人網絡、連共享/租賃單車站點的單車徑網絡、引進互動巴士站概念,以及智能手機應用程式等。以上種種設施,旨在鼓勵居民利用方便健康的方式出入社區,亦可減少乘搭汽車及降低碳排放。 在環保基建方面,政府在《香港可持續建築環境狀況報告》(2017)中更特別提及區內的中央中水重用系統,處理從發展區中收集的中水作非飲用用途,特別指出安達臣道石礦場發展區,將成為一個提供大量休憩空間且具備社會共融特質的社區,並將環保的水務規劃結合到景觀和都市規劃裡。 共融社區 註冊建築師兼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高家揚指出,SGR的規劃方針正正滿足了共融社區的需求,例如:提供安全、方便、全天候開放及無障礙的步行環境;增加人與大自然的互動;透過綠化空間,減輕都市人的焦慮;以及增加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對生活環境的滿足感。 「建設共融社區,旨在促進社區不同背景、能力和興趣的人互相交流,互相尊重,提倡多元化價值觀,並讓所有持份者參與社區發展決策,讓大家能公平地獲得社區資源和機會。這有助於城市健康發展,也就是SGR規劃的精髓所在。」 她續說,政府、規劃師和其他決策者也必須擁抱包容思維。「只有這樣,社區才能把不同群體聚在一起,促進社區多元共融。」 可以預見,當安達臣道石礦場發展區有關基建及社區設施工程相繼落成,將成為九龍東具代表性的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社區,透過創新設計和社區共融,為香港注入活力,引領香港成為具智慧、環保及具抗禦力的城市。
了解更多
創新領域 : 創新轉型新趨勢
數碼轉型除可提升效率,亦是競爭本錢。畢馬威中國今年初發表《全球地產科技調查》報告,訪問了188家來自歐洲、美洲、亞洲和其他地區的房地產公司,58%的受訪企業表示正實施數碼策略,比兩年前的52%為高;更有95%的受訪企業表示他們有專人負責企業數碼轉型及創新方案。 本港房地產業界亦已洞悉這股大趨勢,紛紛啟動數碼轉型,運用科技發展業務,提升競爭力,為打造智慧城市作出貢獻。於今年正式成立業務轉型及創新部門的華懋集團即是一例。集團業務轉型及創新總監胡達明(Damien)表示 : 「我們為數碼轉型定下兩大目標:一是利用科技增強現有業務競爭力,二是在數碼經濟中開拓新的經營模式和盈利來源,為集團帶來新的營運模式,甚至從投資相關初創中獲利,為集團帶來新盈利來源。」 塑造創新文化及變革思維 數碼轉型要成功,難以單靠一、兩個部門成事,整體的變革思維往往是成功所繫。Damien指出,外人如顧問未必了解企業的痛點所在,要真正負責該業務的部門,才知道他們需要哪些方案來解決甚麼問題。因此,數碼轉型不只是科技上的創新,還需要員工思維的改革,要集團視改變為核心價值,員工都擁抱創新時,數碼轉型才會成功。 他以自己公司為例,為了鼓勵員工創新,數碼轉型部門會與人力資源部合作,推出Innovation Ambassador 計劃,期望藉以帶動企業文化轉變。Damien坦言未加入集團前,也猶豫過一間擁有六十年歷史的傳統企業,會否抗拒新的嘗試,但結果發現是過慮。 「香港人向來不抗拒創新,也樂於接受新挑戰,舉例說,疫情期間,我們成立了跨部門小組,一起研究如何用科技抗疫,由洗手液到人工智能體溫量度裝置,同事們都落力研究及討論;酒店更決定引入機械人提供房間送餐服務,甚至正在研究使用人工智能方式派送行李,這些都是新嘗試。」 尋找合適的業務方案 除了在內部運作加速數碼轉型,如財務及人力資源部門相繼啟用SAP,華懋集團也銳意成為房地產科技應用的行業先驅,並成為香港首家發展商在單一項目同時應用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BIM)、Aconex及Novade系統,此舉有助推動建築業數碼化。此外,該集團亦致力推動本地初創生態圈,籌辦多個加速器,鼓勵初創開發尖端解決方案,以解決行業面臨的挑戰,滿足房地產市場的多樣化需求。華懋集團也在上年7月與智慧城市聯盟簽署諒解備忘錄,共同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目前正籌劃首個IoT設備網絡安全標準。 談及未來發展,Damien指公司將於今年稍後啟動SAP 的第二期工程,引入文件管理和工作流程管理系統,以及為現有的租務系統升級,以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與初創企業共同成長 Damien透露,該集團亦將積極聯絡本地及海外創科的不同持份者,讓他們知道華懋渴求及歡迎創新,希望能建立一個網絡,令相關初創主動尋求合作;另一方面,也聯絡本地創投基金,物色合適及具潛力的初創項目,與他們一起「共投」(co-invest),讓整個初創生態圈知道華懋銳意創新的取向,一起開拓更多可能。 該集團應用於安達臣道地盤的淨能櫃電池系統,正是一個和初創合作的例子。「當中的痛點在於很多地盤位處偏遠位置,拉電並不容易,迫不得已要用柴油發電機,採用淨能櫃不單能大幅降低柴油發電機所發出的噪音,亦不會因燃燒柴油而排放黑煙,從而減少碳排放85%,推動工地採用潔淨能源。」其他的例子還有很多,如集團成為首個引入HKPC 的kNOw Touch「無觸按鈕」的私人地產商等。 無論對初創或轉型中的企業來說,都要學習如何面對失敗, Damien 有以下看法: 「對於初創來說,失敗時有發生,所以他們有既定開發程序,懂得引入諸如最低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等概念,一旦發現有問題就停下來反省﹑修改﹑再出發。傳統企業並沒有培養這套思維,因此要常常提醒大家,所有事情不會一步到位,就算失敗也未必是壞事,最重要是過程中的學習,以及要先擬定好後備計劃,萬一遇上事故也可及時應對。」
了解更多
可持續發展
綠色建築新趨勢
具建築美感的優質綠色商廈,除外在美,對租戶又有何裨益呢?據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錫拉丘茲卓越中心/紐約州立大學醫學院的一份報告指出,在通風良好寫字樓工作的員工,其認知得分(腦功能)提升約10%。另一份世界綠色建築委員會(World Green Building Council)的研究則表明,室內空氣質素改善(較低的CO2和污染物濃度以及較高的通風率),能提升工作效益多達8%。 華懋集團可持續發展督導委員會成員黃慧儀指出,具可持續特質的商廈,提供良好的室內環境,能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更能保持員工身心建康。 綠色建築有其行業標準和最佳作業守則。例如,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的LEED評級系統,是世界權威性的綠色建築認證之一,已被廣泛採用,被視為評審物業質素的最高標準。評審委員會透過嚴格的技術流程,包括評核項目的綠色策略成效、能源效率和室內環境對改善健康的效益),為項目評出不同等級的LEED認證。 今時今日,投資者、員工、客戶、政府以至媒體都越來越關注企業對環保的責任,企業租用LEED認證的寫字樓,能證明其致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承諾,能提升品牌形象,保持競爭力。 提供良好室內環境的綠色建築,能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同時保障用戶的健康與安全。「據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LEED認證寫字樓工作的員工,比非LEED寫字樓工作的員工更健康,更快樂,更有工作效率。例如,參與調查的員工中,有85%表示能在工作期間享受陽光,也能外望優美景觀,工作起來更加投入。」黃慧儀說。 她解釋,綠色寫字樓對鮮風供應和空氣質素的要求更高。「該調查亦顯示,足夠的鮮風和良好的空氣質素,能提升心理質素和記憶力,員工告病假的次數也較少。」 綠色建築漸成不可或缺的主流 漠視氣候變化是一個落後的營商理念。事實上,建築物的能源消耗已成為城市碳排放的主要來源。黃慧儀說:「香港建築物能源消耗佔全港用電量九成,其中超過六成的碳排放源於建築物用電。」 黃慧儀續說,為應對氣候變化,華懋集團於2019年制定減排目標,即CCG3038,目標是到2030年,與2015年基準年相比,減少3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計劃涉及旗下6間酒店和22座全資或擁有大多數業權的項目,包括商場、寫字樓、住宅、工廈以及華懋集團總部等。集團亦定期審視減碳目標,以配合減碳趨勢,並正計劃採用科學基礎減量目標的方法(SBT)來減排。 香港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也向前邁進了一步。行政長官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宣布,香港將致力於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我們相信集團的減碳計畫及已實施的措施能配合政府的政策目標。」黃慧儀說。 綠色建築的成本 黃慧儀糾正了綠色項目比傳統建築更加昂貴的過時想法。「我們要看長遠回報。綠色項目是一項長遠投資,能改善和提升建築物的可持續性,各持份者都能受惠。」 LEED認證的建築項目,可減少用電及水消耗,從而降低運營成本。「但這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能有效管理建築物整個生命週期的營運成本,這才是管理團隊的首要任務。從生命週期的角度來計算成本,即使前期投資金額較高,但長遠還是省錢的。」 綠色寫字樓典範 坐落灣仔核心地段的 One Hennessy 甲級寫字樓項目便擁有上述優勢, One Hennessy 原址為熙信大廈,重建後成了今天的地標。屋頂採用低吸收性材料和植被,以減輕熱島效應;配合其他先進的環保設施,均有助減排節能,保護環境。為著重環保及智能系統管理應用的企業,提供一個絕佳的甲級寫字樓的選擇。 較早前 One Hennessy 榮獲國際建築界權威獎項 – 亞太地產大獎、美國綠建築協會之領先能源與環境設計 (LEED) 鉑金獎、2019年綠色建築獎(新建築類別:已完成項目–商業建築)的入圍項目之一、第十九屆建造業安全大獎中勇奪「最佳施工方案」銀獎、PRC建設雜誌評為2000年至2020年十大亞洲最具標誌性的建築第四名,香港區第一名。近月它也被列入《香港可持續建築環境狀況報告2020》中。華懋集團租務部副總監梁力宏表示,LEED已被跨國公司廣泛接受,作為業主及用戶對於健康、高效和節省成本的工作空間的標準,而獲得LEED認證的建築,在這幾方面可謂表現出眾。 梁力宏續說, One Hennessy 的種種優勢,正是跨國公司和租戶所追求的表現,除節能減排外,無紙化系統、可持續交通、自然採光(提升員工投入度)及接近自然環境等都成了必要條件。與美國ASHRAE建築能源標準的基準相比, One Hennessy 每年節能高26%,碳排放量的減少相當於60,000棵新的植樹。 租戶可得益於項目的綠色建築設計,大大提升能源效益,例如其LOW-E幕牆系統,能減低室內的輻射熱量,增加自然採光,減少人造照明的能耗。而大廈的立面和裙樓屋頂收進區域,能讓自然採光和通風回歸地面行人路。 為配合電動車這個環保潮流,每個車位均提供電動汽車充電器,鼓勵用戶駕駛電動車。另外,為促進無紙化環境,大廈每個樓層安裝了LED顯示器,以展出告示。管理團隊還聘請了獨立機構及安裝了監測設備,評測大廈系統是否正常運行,確保系統用電量和效能合符預期。除保安員定期巡查外,大廈保安設施由電腦系統輔助監控。 One Hennessy 配備了先進的環保設施,作為綠色寫字樓典範,與企業追求環境、社會及管治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 的目標保持一致。梁氏續說,One Hennessy 正好反映華懋集團以三個「P」的「三重基線」,同時顧及對人(People)、經濟(Prosperity) 及環境(Planet)帶來的正面影響,三者並重。項目旨於通過改善生活品質,提供優質的服務,並從累積到的資源,分出部分,行善公益,回饋社會,造福香港。
社區
回饋社群 : 聆聽創共融
香港地少人多,一個細小的公共空間到底誰有權享用、如何享用,都是街坊及店主等不同持份者一直拉据的問題。有見及此,ARCHITECTURE COMMONS創辦人何力輝於2019年啟動了鄰里關係研究所的概念項目,以灣仔為起步點,跟建築師團隊如區議員般落區設街站,搞焦點小組(FOCUS GROUP),又單對單跟街坊對談,細心聆聽不同社區持份者的需要。 於繁忙的街道上,團隊把問街坊的問題,寫在精心設計的紙板上,讓街坊寫下自己跟社區共同成長的故事及對社區的期望。他說:「試過有街坊走來教訓我們,話張凳花了幾萬元,辛苦了很多晚才做成的,不要亂用;又有街坊話好鍾意食灣仔『屎坑粥』,因位於公厠旁擺檔而得其名,但又好好食。」 但也有不少街坊向何力輝訴苦:「日、月、星街以前發展輕工業的,現在都變成食肆酒吧,住在樓上的街坊向我們投訴說晚上很嘈;樓下的食店又投訴車主把車泊在店門前,霸了他們做生意的地方,令小小社區蘊藏著不滿的情緒。」 於是鄰里關係研究所承擔了調解員的角色,向政府及地產發展商反映意見,希望重建和諧社區,「可考慮設立行人專用區,或把某些設施『借過少少』來騰出多點共用空間,以緩和人車爭路的情況。」 短短一年多,鄰里關係研究所的項目已擴展至北角及中環,下一站將要踏足香港首個新市鎮─荃灣,此區彷彿以楊屋道做了分水嶺,一邊是只有四、五層高的舊式唐樓,而另一邊則是高樓大廈和全新界最高建築物─89層高的如心廣場。 一直以來,如心廣場對傷健人士均十分關注,第二期中層興建了一座有蓋行人天橋,一直向外伸延,貫穿了整個荃灣區內多個重點設施,包括荃城滙、荃新天地2期、楊屋道街市及荃灣西站等,要求通道闊至少1.05米讓輪椅能通過,寛闊平坦又沒有障礙物,兩邊有玻璃護欄及扶手,並設有觸角引路帶,協助傷健及視障人士往來荃灣多個重點設施。 另外,如心廣場商場地下有一個三角形廣場,歡迎區內不同持份者享用,但原來不少基層家庭都不敢踏足商場範圍,認為那不是屬於他們階層的地方,違背了當初商場落成的心意。有見及此,鄰里關係研究所就推出企業研究員團隊(Corporate Fellows)計劃,集合不同持份者定期會面及接受四個月的訓練,商討如何建立互融的荃灣社區。
味覺
用心製作的烘焙藝術
蝴蝶酥雖然用料簡單,但經精心烘焙後,非常酥脆可口,近年更成為港人最喜愛的甜點之一。如心酒店集團快將推出全新的心形蝴蝶酥,在各大如心酒店均有出售。 蝴蝶酥Palmier,其名稱源自法語,因它獨特的外形,外國人又稱它作豬耳、象耳或棕櫚葉。拉丁美洲人會稱它 orejas,是「耳朵」的西班牙語;如果你到德國的麵包烘焙店,你要說豬耳 (pig’s ear) 而非palmier,否則他們會聽不懂;這方面香港人好像更優雅點,一直稱它做蝴蝶酥。小時候經過傳統港式麵包餅店,看到蝴蝶酥總是跟老婆餅、皮蛋酥或燒餅放在一起,以為這是港式或中式餅食,長大後才發現原來它是西式糕餅。 這款掌心般大小的美點出自二十世紀早期的歐洲,但未有確切的發源地及由來。但由 Palmier 看來,似乎來自法國,亦有說是奧地利、德國或中東。時至今日,蝴蝶酥亦已在亞洲成為中國和日本的 流行甜點,甚至變成北京和上海出名的經典小食。 二十年前的香港,新鮮製作的蝴蝶酥只在某些酒店或傳統餅店有售,較難在大街小巷找到。今時今日,隨着本地的西式和日式烘焙店舖越開越多,甚至有了專賣蝴蝶酥的餅店出現。專門店雖未至於隨處可見,但即日出爐新鮮蝴蝶酥已不難買到,脆脆甜甜帶着牛油香,又比一般曲奇餅造型精緻,難怪這精巧美食深受港人喜愛。 那製作這一塊鬆脆可口的蝴蝶酥有甚麼秘訣呢?就是用心去做。說到底用料就是牛油、麪粉和糖。想要鬆、香、酥、脆,秘訣就是用心,而且欲速不達,製作時極需耐性,把牛油揉進麪粉,造成麪團後再反覆摺疊,過程卻不能太慢,否則牛油會變得太軟,摺疊完等一段時間,放進雪櫃,可能要兩至三日,造成蝴蝶形狀後再加糖,高溫烘焙後,你甚至可嘗到點到即止的焦糖香。回到基本,每個步驟都是經驗累積下來的智慧。 一小塊的蝴蝶酥,包含了超過一世紀的智慧和用心製作的精粹,難怪享用過後不止齒頰留香,更有種令人回味再三的欣然滿足。
文化藝術
荃灣西夜空兩明月
夜空明月,神秘又美麗,是古今中外藝術家靈感之源。 一般來說,一個月只有一次月圓。但在2020年11月,分別在月初及月底出現了兩次月圓。參與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賽馬會ifva Everywhere影像嘉年華年度項目的藝術家,分別於月初及月底月圓之夜,於如心海景酒店暨會議中心對出夜空,把藝術發光裝置氣球升起。在荃灣西附近一帶的居民,有幸欣賞了兩輪明月—真實的月亮及這份藝術裝置,感受了奇妙夜景。 據創作者葉文華透露,作品靈感來自於他對夜空的迷戀。「我不僅對天文學著迷,也喜歡研究占星術數。我女兒今年六歲,她對宇宙的好奇,驅使我想出了這個主意。」他解釋,裝置表面模仿NASA航拍月球陸地真實景觀,觀眾可近距離觀察月球表面的碗狀凹坑。裝置注入氦氣後徐徐飄空,展出前團隊還進行了多輪測試,確保展品在半空中穩定漂浮。 據主辦單位香港藝術中心ifva總監范可琪透露,荃灣區居民對《聖彼得的壁櫥》活動反應熱烈。「畢竟在疫情下,大家都悶透了!活動除讓區內居民帶來新鮮感外,觀眾無論於荃灣西海濱長廊或安坐家中都可遠距離欣賞兩輪明月,沒有違返任何限聚令。」 她續說,團隊在揀選合適升空地點曾遇上困難,但最終獲華懋集團支持,借出了如心廣場八樓外平台花園作為裝置放飛地點。環顧港九新界近海地點,荃灣西高層住宅大廈林立,代表能欣賞到藝術裝置的人數就較多。而且,民航處對放飛大氣球有不同限制,例如氣球不得放飛到地平面六十米以上的高度,或距離任何船舶、車輛或建築物六十米以內等。再者,對出藍巴勒海峽的風勢較其他臨海地點溫和,也不在飛機升降航道範圍內,故獲得民航處許可,可在指定時間和地點升空。 「我們十分感謝華懋借出場地,最重要的是能讓區內居民在安全的環境下參與活動。由選址到獲安排場地,只是在短短一個月內發生的事情。今次之所以能夠成事,是集天時、地利、人和。我們期望與華懋繼續合作舉辦表演、展覽和其他活動,拓展觀眾群、推動社區參與。 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主要贊助,賽馬會ifva Everywhere年度項目舉行了連串精彩活動,包括短片、錄像、動畫及媒體藝術等,帶領觀眾暢遊影像世界,探索觀影經驗
與我們保持聯絡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確保您獲得我們網站上的最佳體驗。如果您繼續瀏覽,代表您同意使用Cookies。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