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個建橋項目是由建築師主導,而非工程師。」前環境局局長、任職建築師逾三十年的黃錦星說笑道。「在2005年,我們一夥來自香港和內地的義工,跑到這處偏遠鄉村,逗留了約一個星期,合力建成這座橋。」
相片提供: 無止橋
相片提供:無止橋
「上年我再訪那村,橋仍在。」
毛寺村建橋項目是一頁前傳,之後無止橋慈善基金成立,多年來建成逾五十座人行便橋、二百多楝現代生土民居、六座農村社區中心。早前無止橋迎來多位來自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師生來港,與香港中文大學師生合作,參與一個位於沙頭角偏遠村落的復育項目。
香港以高樓大廈聞名世界,但同時亦保留著大範圍的自然郊野,當中不乏人去樓空的村落。在本港的東北地區,可見三、四百年前落成的客家村群,曾經熱閙過,繁盛過,但大量村民在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相繼離家,甚或移民英國,當地因而變得凋零冷清。
相片提供:無止橋
約在十年前,不少移居外地的村民回鄉尋根,令到當地客家村落荔枝窩重拾生氣之餘,項目更在2020年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授予的「可持續發展特別貢獻獎」殊榮。受荔枝窩復修所啟發,由黃錦星領導的無止橋,遂接力推動附近另一村落榕樹凹村的復育項目。
相片:香香屋 (舊照)
相片提供:無止橋
坐落於榕樹凹村的香香屋,本是一座瀕危建築。無止橋及贊助項目的華懋集團,並非單止要保育香香屋,而是要復修這楝村屋,成為具實際功能的村莊核心,以催化當地的活化工程。
相片: 荒廢的香香屋 (現照)
相片提供: 無止橋
黃錦星對環境保護、鄉郊振興等範疇充滿熱情,亦積極推動跨地合作和教育項目。這個由無止橋和華懋協力的項目,將可成為另一個活化荒廢鄉鎮的指標;畢竟偏遠的榕樹凹村,距離中環也只是約三十公里。
當前頁0總頁數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