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綠色建築設計

profile-leadin-banner

引領綠色建築發展

綠色建築一直是集團可持續發展策略的關鍵核心,以履行守護環境的責任和保護地球的堅定承諾。我們明白建築及地產發展對環境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專注提升能源效益和資源運用,盡可能降低旗下建築物的環境足跡,同時提升租戶和客戶的福祉。我們的新建項目均採用先進的可持續發展設計,包括建築信息模擬(BIM)、「組裝合成」建築法(MiC)、智能物聯網系統及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以體現我們對創新及環保設計的理念。

制定《可持續設計與採購指引》

我們的《可持續設計與採購指引》(「指引」)反映對綠色建築的承諾。該指引為地產發展的各個階段提供了清晰明確的準則,涵蓋由選擇供應商到建築設計及施工的整個過程。以供應鏈管理促進建築物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為投標者和承建商提供全面的框架和清單。該指引亦設有資格預審清單和資格清單,並提供額外分數以優先考慮能展現卓越可持續表現的供應商。此外,為實現可持續設計、產品和服務,並努力達成淨零目標,集團在指引中加入了可持續關鍵績效指標清單,以及額外可持續設計清單,當中包括創新和可持續技術的元素。我們還設立了一套獎懲機制,鼓勵服務提供者在項目交付和綠色設計中保持高標準,減低對大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對地球的破壞。透過這些措施,集團全力引領綠色建築的蓬勃發展。為進一步加強對環境責任的承諾,我們在2024年更新了指引中關於可持續發展的篩選標準和流程,主要更新內容包括引入對任何環境相關訴訟或仲裁案件的資格預審,以及要求投標者在投標資格審查過程中簽署減碳計劃。為配合集團的減碳路線圖,我們已將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的「零碳就緒建築認證」,納入可持續發展關鍵績效清單中。此外,集團亦將範圍3溫室氣體排放量和隱含碳的要求,納入所有新建重點項目的可持續關鍵績效指標,要求主要承建商監測並報告範圍3的碳排放表現和減碳進展。

我們的承諾
100%

新建重點項目取得「第二最高級別」的綠建環評(BEAM Plus)認證、並爭取獲得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評級(LEED)和WELL健康建築標準認證計劃的「第二最高級別」。

leaf
我們的成就
27

個既有物業和新建項目獲得綠建環評(BEAM Plus)認證*

2

個既有物業獲得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評級(LEED)認證

1

個新建項目已登記綠建環評(BEAM Plus) 及WELL 健康建築標準認證計劃

2

個既有物業和新建項目獲得WELL健康建築標準認證計劃*

65%

的既有物業組合獲綠建環評(BEAM Plus)/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評級(LEED)/WELL健康建築標準認證計劃1

trophy

* 包括在2024年6月及之前進行的綠建環評(BEAM Plus)暫定和最終評估證書,以及WELL健康建築標準認證計劃中的預認證和認證項目。
1 截至2024年6月30日,涵蓋了既有建築的暫定評估證書和最終評估證書的數量。

重點綠色發展項目

profile-accordion-1

東涌商業發展項目

東涌商業發展項目位於香港大嶼山西北海岸,日後成為一個尖端的商貿中心。該項目是根據綠建環評(BEAM Plus)新建建築2.0版鉑金級、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評級(LEED)第四版建築設計和施工類別(BD+C)核心與外殼評估體系以及WELL健康建築標準認證計劃第二版標準而設計。

隱含碳

採用BIM和MiMEP可提升生產力,並減少建築廢物。為進一步降低施工過程中的隱含碳,承建商須使用早期供電系統,在施工初期實現電氣化,減少對其他能源的依賴。同時,集團鼓勵承建商採用電池儲能和生物柴油發電機作臨時電力,進一步支持可持續能源的使用。

可持續的機電裝備

該項目設計採用區域供冷系統,通過優化泵、管道和配件的設計與尺寸,提升能源效益。項目亦安裝電子整流風扇,進一步降低大廈的能源消耗。此外,我們將在建築朝南方向和屋頂上安裝光伏太陽能電池板,以產生的可再生能源抵銷碳排放。目標將業主辦公區域的年度能源消耗指標限制於76千瓦時╱室內樓面面積(平方米),較機電工程署的甲級寫字樓基準低31%。

智能物聯網系統

該項目將鋪設Wi-Fi 6E、5G或安裝時市面上最新的技術,為使用者提供高速而穩定的網絡。同時,項目結合人工智能(AI)驅動的數碼對映系統、智能停車場管理系統、訪客控制系統、用於閉路電視的AI視像分析系統,以及能適應未來的設施。這些先進的科技運用將能進行實時監控、分析和優化,從而提升營運效率與適應性。

profile-accordion-1

東涌牽引配電站住宅發展項目

東涌牽引配電站住宅發展項目在設計時以獲取綠建環評(BEAM Plus)新建建築2.0版鉑金預認證標準,以及WELL健康建築標準認證計劃第二版預認證資格為要求。項目採用組裝合成(MiC)技術,計劃建造約2,000個單位,在提高建造效率的同時亦大幅減少建築廢物和噪音污染。

低碳建築

該項目將推行綠色混凝土措施,並在部分MiC模組中採用低碳建築材料。這些措施能夠大幅減少隱含碳排放,締造可持續的建築環境。

自然通風與聲學舒適度

項目設計以租戶福祉和環境舒適為先。通風評估將確保建築的空氣能夠自然流通,減少城市熱島效應,並提升居民及行人的室外舒適度。同時,短波紫外線殺菌技術的應用,能夠降低傳染病風險,提升住戶健康;而住宅單位內的聲學處理,能平衡氣流和減少噪音,確保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

智能監控

項目採用先進的智能系統,提升營運效率與安全性。透過智能排水網絡,實時監測水位及有害氣體,從而提高對潛在風險的應對能力。智能工地安全系統亦會結合物聯網技術監控施工活動,提醒工作人員注意潛在危險,並確保遵守安全標準,降低風險。這些創新技術將提升工作場所的安全性,優化現場管理。

閱讀更多readmore-button

在施工過程中融合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高效施工的承諾,集團在多個項目中採用機電裝備合成法(MiMEP)。這種創新的施工方法,是在工地外的受控環境中預製機電裝備,然後運輸至現場進行組裝。

這項技術帶來許多好處,包括提高施工效率、改善品質控制、減少材料浪費和縮短項目工期。通過盡量減少現場作業,MiMEP還有助營造一個更安全的工作環境,同時降低傳統施工方法所帶來的碳排放。

profile-accordion-1

東涌商業發展項目

作為集團的商業發展項目,此項目的泵房、風機房和空氣處理機房均採用MiMEP,以提高生產力,減少建築廢物。

profile-accordion-1

利園八期

集團與希慎興業合資開發的商業地產項目「利園八期」,採用MiMEP的比例高達85%,創下香港私人建築項目的最高採用率。項目能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並提高了工地安全和整體施工效率。

閱讀更多readmore-button

可持續的建築材料

環保是集團項目發展的首要承諾,所以必須減少隱含碳排放及建築材料對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負面影響。以設計思維的方式,考慮建築材料從採購到棄置的整個生命週期,以減少生態足跡。為此,我們優先使用可再生和環保材料,提升設備的能源效益,並積極倡議源頭減廢和資源回收。以One Hennessy為例,該項目採用100%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含量的材料及不含尿素甲醛的木質產品,超過20%的建築材料來自回收材料,50%以上的木質建築材料均通過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此外,該項目的建築廢物回收率達94%以上。

集團對可持續建築的承諾,與建設,美觀、功能齊全、具成本效益、對環境負責和具韌性的建築物之理念一致。我們的《可持續設計與採購指引》鼓勵承建商在主要項目中,採用建造業議會認證的綠色產品或同等替代品作為建築材料。所有新建項目從原材料採購到處理過程中所產生的隱含碳排放,均已被納入可持續關鍵績效指標清單中。此外,某些特定改建和加建項目的主要建材的隱含碳排放,與未有使用綠色建材相比,必須至少減低10%。

案例分享

profile-leadin-banner
One Hennessy-1

如心園使用可持續的建築材料

為減少碳排放,如心園項目在施工階段全面使用獲建造業議會綠色產品認證計劃白金級證書的綠色混凝土。相比傳統方法,該項目成功減少41.6%的碳排放,相當於260.3公噸二氧化碳。

閱讀更多readmore-button

您也許喜歡

profile-leadin-banner

與社區和同事共同向前

我們深信於建立社區並在人們的生活、工作和休閒中創造正面的社會影響。我們的目標是設計能夠促進愉悅、互動和成長的住宅、工作場所、酒店和其他社區設施。集團支持同事並與社區合作,提供教育和賦能計劃。我們致力打造共融空間,支持弱勢群體並促進社會公平。透過應對社會所面臨的挑戰,我們希望帶來正面的社會變革,創造可持續、公平和繁榮的環境。我們承諾與社區和同事共同成長和前進,而這兩者是我們旅程中最重要的夥伴。

了解更多 view more
profile-leadin-banner

以高效治理實踐我們的理念

ESG 是引領我們為未來建立社區和堅守我們「至城以心 心之所在」理念的基礎策略之一。我們不斷加強可持續性在公司管治上的角色,並積極探討如何將可持續發展進一步融入我們的業務營運和管治核心。為促進全面及有效的 ESG 管治和知識的轉移,我們建構了一個綜合和強健的 ESG 管治體系,涵蓋了不同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議題,並在報告期內於管治方面取得進步。

了解更多 view more

全球ESG認證

GRESB-2024
GRESB-sector-leader-2024
CDP

會員與合作夥伴

usgbc member
GRESB-member
HKGBC-platinum patron
Business Environment Council - member
HKGFA